查看原文
其他

当代父母监控实录,看完泪目

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,莫过于想叫爸妈的时候,有人应答。

作者:司马;主播:洛城双子

来源:国馆(ID:guoguan5000)



有这样一种父母,他们活在子女的监控之中,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语都能传送至千里之外。


只要子女打开监控,就能看到那些再细碎不过的日常,打扫庭院、洗衣做饭、跟邻居唠嗑……


可没有几个人,能笑着走出父母的监控录像。


因为总有那么一两个片段会让他们瞬间破防——


年近七旬的老父亲,独自坐在门廊摇椅上,放声高唱:“门前的小树已成年,阻挡着风雨来的突然,家中的爸妈皱纹呈现,翻过岁月陪你到永远。”


不知道在哼唱的时候,这个老父亲在思念着谁?牵挂着谁?


动图 | 源于沸点


把子女送走后,母亲回屋之后嚎啕大哭。


这种不舍与难过也只能在孩子转身离开之时才会决堤,就像所有人的母亲,所谓的坚强与佯装,不过是怕孩子会心生愧疚。


动图 | 源于四川观察


元宵节到了。


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赚钱,只有老父亲一人在家中独自过节。


他弓着背放着烟花,脸上笑容多灿烂,内心就该有多落寞。


动图 | 源于中国网


天黑了,父亲走到监控器面前,不停地做着鬼脸:比个耶、扮成猴、再摆个pose,这时的父亲在用自己的方式,思念着远嫁他乡的女儿。


动图 | 源于bilibili —这是小南极哦 ©


母亲开着三轮车回了家,一个不小心,连人带车都侧翻在了湿漉漉的地面上,她连忙独自爬起,虽无大碍,但还是让人看得心疼。


动图 | 源于搜狐千里眼


如果不是安了监控,子女永远想象不到自己不在的日子里,父母是如何面对那大片大片的空白时光。


原来,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,父母过得并不好。



当子女走后,父母便成了守望者。


守着一份回忆、守着空荡荡的家,等待那远方的候鸟早日归巢。

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在无穷无尽的等待之中,他们日渐衰老、日渐孤独。


这是一个父亲的日常,从早到晚都坐在大门口。


图 | 源于新京报


他的双眼紧紧盯着空荡荡的路口,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保持姿势不动。


如果不是一分一秒流逝的时间,谁会相信这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呢?


然而,父母的守望,往往盼来的不过只是短暂的欢聚。


我们曾问过200名在广州打拼的90后,一年陪伴父母的时间有多久?


不管是坐动车两小时就能到的省内,还是坐飞机需要五个小时才能到的省外。


超过46%人的时间,大多都集中在1-2周



如果把这比例放在一天当中,相当于24小时中的27-54分钟。


这时间太短太短,短到都比不上看网文、玩手游、刷短视频的时间之多,很悲凉,也很现实。


中国农业大学曾做过一个调查,留守父母最大的痛苦便是孤独


这样的孤独,子女不懂,它不是任何方式就能够排遣掉的孤独。


甚至,当孤独达到了某个顶峰之时,还会加重老年人的自杀倾向。


在湖北京山县的一个山村里,全村只有30多户,却发生过10多例老人自杀事件,他们不是在用自杀反抗,在用自杀宣泄,只是觉得活着已经失去了意义。


在某个夜深人静之时,悄悄地走上了黄泉之路。


我们常高估父母自娱自乐的能力,低估他们承受孤独的压力。


当选择背上行囊远走他乡之时,身后的父母便已开始了漫长的守望。



 

当然,谈论这些并不是为了情感绑架。


只是作为一个离乡人,深知这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。


每一个被迫异地的父母,并非时代进步的受益者。


曾经,唯有孤寡老人才会面临独居的困境; 


如今,从农村到城镇,子女远走他乡已成常态。


在过去几十年,中国城镇化的狂飙突进,短短40年就已上涨3倍之余。


图 | 源于智谷趋势

 

当城市基础建设飞速发展、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涌入,就业选择面自然越来越广。


对比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,就会发现只是十年时间,大城市都已实现了迅速扩张。


深圳人口增加了700万

广州人口增加了600万

成都人口增加了500万

……


而在这十年间,全国人口增长还不到7000万。


当大城市人口以百万的速度在增加,也就意味着小城市的吸引力日渐缩小。


就算狠心回到家乡,也不得不承认小城市的局限性有多大,除了考编考公已不知路在何方。


这也意味着,陪伴父母与个人发展逐渐变成了不能并存的单选题,顾此失彼早已不可避免。


离乡远去,除了无奈,也还是无奈。


图 | Kazuyuki Kawahara ©

 

这也就是为什么,当问及200个离乡的90后——如果可以重来,是否选择离开?


即使对父母心怀愧疚,依旧有超过76%的人会一如既往地选择离开。


 

除非,在家乡他们能够拥有合适的机会,更好的发展。


正如《最好的告别》一书中的那句特别扎心的话:“一旦人们拥有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足够的资源和机会,他们就会义无返顾地拥抱新生活。”




在子女奔往新生活的路上,父母不得不学会妥协。


向传统妥协,向新潮妥协。


当他们向传统妥协,也就意味着得攒足了劲挑起为人父母的重担,哪怕要把棺材本掏空也要帮孩子成家又立业;


当他们向新潮妥协,也就意味着不敢过多麻烦孩子,有病不敢治、有事不敢说、不到最后时刻都不敢轻易倒下。


只是这种不断的妥协,换来的却是另一种剥削,被称之为“代际剥削”。


图 | 源于《如蝶翩翩》剧照 


所谓代际剥削,就是子代只讲对亲代索取的权利,却不履行对亲代回报的义务和责任。


最被社会唾弃的代际剥削,便是在经济方面不作回报,用老两口一辈子积蓄买车又买房,却舍不得几百块钱的养老钱;


但最可怕的代际剥削,却是在情感方面不作回报,甚至还觉得是理所应当。


在豆瓣,有一个名叫“独生子女养老交流组织”。


 

组内成员超过了7万人,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入大城市的第一代独生子女,父母有着不低的退休金,对子女最多的便是情感需求。


但面对这种需求,组内讨论最多的便是:


“不要情感绑架;”

“不会为父母牺牲生活和工作;”

“明明出于欲望怀孕,为何要孩子养老;”

“我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。”

……

 

这是当今父母的悲哀,无法掌握舆论话语权的他们,早已变成了被群嘲的对象。


根本没有机会向公众解释,他们的本意并非如此。


 

对于这届父母来说,时代变化得太快。


曾几何时,他们还在信奉着祖训——养儿防老。


如今,他们的子女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——“父母无恩论”、“父母皆祸害”、“原生家庭罪”都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。


不得不说,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之中,毫无声量的他们是弱者,更是受害者。


 

 

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苦,这届父母注定要吃孤独的苦。


不管是坚守故土,还是追随子女,他们都是孤独的。


独守家乡,要承受思念子女的孤独;


远赴他乡,又要面临思念故土的孤独。


因为,对他们而言,家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。


尽管,这千百年的信仰正在土崩瓦解,可父母对家的情感却早已刻在了骨子里。


只有当我们读懂家对父母的重要性,才能够明白,为何他们做不到潇洒过晚年,快活过自己。


 

这是这届父母的局限性,而理解不了他们,何尝又不是我们的局限性呢?


如果用局限与局限碰撞,两代人之间则会生出无穷无尽的抱怨、争吵,唯有理解与理解相遇,凡事才能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

无论我们承认与否,父母都在承受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孤独。


多少家庭,匆匆相伴几十年,大家都活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,借着独立之名,却在行情感隔离之实。


图 | 西追儿 ©

 

父母永远都是唠唠叨叨,几句话反反复复说几年;


子女永远都是吝啬鬼,吝啬时间、吝啬精力、吝啬耐心更吝啬情感。


一来二去,父母永远了解不了当下的子女,难免会在一遍遍的唠叨中触犯雷区,而子女也会在一次次的不耐烦之中激怒父母……


如此循环,如此渐行渐远。


图 | 源于电视剧《请回答1988》剧照


但在这背后,父母需要的也许只是被看到罢了。


也许两代人异地问题很难解决,但至少在精神之上我们可以选择重新产生链接。


敢于直面父母的情感需求,看到他们的孤独无依,试着让他们看到、了解当下的你。


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,莫过于想叫爸妈的时候,有人应答。


点个在看,希望每一个还拥有这种幸福的人,能珍惜每一个还能被回应的时光。


或许你还想看

就地过年,让我看清了父母的真面目

请客被儿子偷买了单,爸爸知道后跪地痛哭

“新型不孝”蔓延:父母一无所知,孩子泪流满面


作者简介:司马,用文化温暖人心,让好书滋养心灵,以好物点缀生活,公众号:国馆(ID:guoguan5000),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

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看更多走心好文章

点击 关注富

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